浅谈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 欧剑华
摘要:计算教学是数学课堂中的重中之重,它在数学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计算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影响孩子每次习题的结果。在进行计算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合适,富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发现算理,对于易错点要及时给予纠正,并且加以合适的变式练习,并及时给予评价。每个孩子的计算能力有所差距,对于习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变式练习的量也需要根据每个同学的不同情况去适当调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孩子的计算能力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关系到学生各项数学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数学计算缺乏兴趣,基于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计算教学的实际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若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会更有利于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能力,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提出如下几点。
一、提高计算能力重要性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计算兼具乏味和单调两种教学困境,在学习中必须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首位。小学生刚接触数学计算,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提不起兴趣,课堂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此时,教师不可以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特征,以感性教学为出发点,循序渐进,让学生们逐渐认识到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初期,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出发,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多开展实操活动,让学生通过教学学具对数学计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再利用实物,如课本、粉笔、三角尺等工具,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数学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让学生领会加减乘除法的现实意义,进而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计算能力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和其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总结,将具体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和总结,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真正发展起来。
二、注重教学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新授的计算教学中,学生直接去计算往往错误率较高,因而教师需要在新授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可以借助学具小棒,或者计数器,或者算盘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去摆一摆,拨一拨,可以运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感受到算理的探究过程。算理是计算的核心,没有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没有意义的,因而需要孩子去通过动手操作,去自主探究,这样孩子就会自然得出计算的方法,更好地理解算理,由形象到抽象,更加容易接受计算方法,印象也更深刻。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的时候,可以借助圆片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分一分,把圆片平均分,从而更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除法的意义: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或者把把总数每几个分一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又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10根捆成一捆,更好地去理解凑十法表示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得到计算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计算教学课堂的参与程度。
三、呈现学生的易错题,提高计算效率
很多同学在计算中,对于一些易错题和相对复杂的计算题都很容易出错。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可以对这类易错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以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去发现错误,去改正错误。可以是以老师直接出题的方式,也可以直接投影学生的作业本上的错题,让学生一起来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学期《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时候,学生错误率较高,于是我创设了小树生病了的情境,在树上写上几道错题算式,让学生充当啄木鸟医生给它治病,于是学生兴趣高涨,非常认真地去观察每道题错在哪里,并让学生来根据学的方法,说一说怎样改正。教师要善于巧用错题,并以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避免自己去发生这样的错误,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降低学生错误率
在数学教学中,令教师困扰的一大因素便是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居高不下,即使进行了反复练习,仍然没有明显效果。出错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将数字抄错,如将9抄成了6、将1抄成7、将3抄成8等;有的学生将符号写错,如将除号抄写成加号;还有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粗心导致结果错误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先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一门严谨且细致的学科,要足够的重视,不能以粗心为借口,要让学生找到错误原因并及时改正。只有树立正确的计算态度才可以逐渐降低计算错误率。学生没有审清题目就盲目计算,是由于学生的总体感知力较弱,只重视题目表面现象,没有理清事物间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在计算教学中,随着小学学习的不断深入,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数学公式,学生要用这些公式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计算练习时,教师要挑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进行练习,不求量,但要求质、求精,要让学生在练习中集中精力认真做,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在教学竖式计算的时候,必须要求学生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避免掉一些因为计算习惯而出的错。另外在教学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笔算的时候,退位要给退1的十位上的数字戴上“小帽子”,而进1要在进位的那一位上写上小1。书写也要整洁干净,有的同学书写潦草导致自己计算的时候把数字看错了,这样的错误就很不应该了,需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计算习惯。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时候,对于学生除法的笔算,在计算中要求从最高位算起,并且要数位对齐,商的位置也要写正确,对齐,这样良好的书写和计算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五、加强课堂的变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充分的变式练习,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在设计计算的变式练习可以多样化一些,而不是单纯的直接计算。填空题,连线题,选择题,口算,竖式计算以及解决问题等,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富有趣味,有梯度,保证变式练习的“质”。变式练习的“量”也需要适中,不易一下子做太多,让学生造成枯燥,厌恶的感觉。在讲解校对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方法,比如利用投影,学生作业一起评价,又如学生板演,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讲解,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变式练习有趣多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变式练习除了笔头的,口算也是尤为重要的。
六、采用多元化形式进行练习,提升学生的运算速度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丰富,计算题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多元化的练习形式是有效提升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必须以教学实际出发,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提升计算能力。常用的训练形式有随堂练习、课后练习、对比练习、针对练习和反思练习等。
总之,计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影响颇深。教师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大量的计算中找寻到计算规律,进而深化对计算知识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再通过多元化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提高自身计算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依据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优化和创新,使学生在创新的教学形式中,善于学习,善于计算,使其朝着正确的计算道路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平南县官成镇育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