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听《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有感
◎ 王盛梅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指课堂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这种“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目前教育中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为避免教学中的低效运作,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地实践着,总结着。在此我想结合本学期学校开展的其中一节大教研活动课,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 有效对话的课堂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课堂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者引导“对话”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在本课中,以教师扮演“小骆驼”,学生扮演“骆驼妈妈”,来学习沙漠之旅这一部分。教师与学生间看似生活化的对话情境的学习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墙角数枝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多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努力为学生的学习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片段:改变身份,内化言语
师:自读课文3、4小节,改变自己的身份,假如你是小骆驼,说说你为什么会由“委屈”变到“自豪”的呢?用三、四句话来说说。
生:(概括交流原因)
师:下面老师扮演“小骆驼”,你们扮演“骆驼妈妈”。我有许多问题不明白,想请骆驼妈妈告诉我,好吗?
师:妈妈,我的背上那两个肉疙瘩,实在是太难看了,能不能请外科医生动手术把它给割掉?
生:不行,那肉疙瘩里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在沙漠里面用。
师:我们肚子饿了,那就在沙漠里随便找点儿吃的,不就行了吗?
生:沙漠里面没有水源,没有吃的。
生:孩子,沙漠无边无际,一走就要好几天,加上沙漠里又没有吃的,所以,这肉疙瘩非常有用。
师:喔!我明白了。那我的脚掌又大又厚,连鞋子都买不到穿,要它有什么用?
生:孩子,它的作用可大了。你看,我们脚下全是松散的沙子,有了它,我们在沙漠里行走,就不会陷进沙子里去。
师:可小红马的脚小巧玲珑,在沙漠里行走,一定会比我们跑得快。
生:不,不,不,小红马进入沙漠,那就连脚都拔不出来了,怎么走,怎么跑呢?
师:可我还有一点不明白,那就是我的眼毛,别人都长了一层眼毛,而我偏偏长了两层,像戴了一幅眼镜,多难看呀!
生:你可别小看它,有了两层眼毛的保护,就不会有沙子进入眼睛里了。
师:一层眼毛不也够了吗?
生:不,沙漠里的风沙非常大,都能把天和地给遮挡了,两层眼毛才行哪!
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语文课,语文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又是对其人生进行点化和升华的过程。语文教学,我们不能光停留在文本上,要让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获得心灵上的震撼,懂得完善自己、善待他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上述片段中,以文本情感为出发点,超越了文本,实现了文本到“人本”的跨越。
二、充满智慧的课堂
智慧是什么?有人这样解释:“智慧是见到沙子,而不只是沙子,
想到了沙子背后的一个个故事。”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着积极的效应。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这样,教师所营造的问题情境才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片段一:故意“漏读”,造就精彩
师:(过渡)通过一天的旅行,小骆驼有没有改变想法?从哪里可看出?
生:它由“委屈”变到“自豪”,从课文的最后一节中知道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一节,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故意漏掉“沙漠里”三个字。)
生:(纷纷举手)老师错了,错了!
生:漏掉了“沙漠里”。
师:齐读,体会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才起作用,到了其他地
方,比如草原上,就没有作用了。
生:离开了沙漠,骆驼的这些优点都变成缺点了。
师:看来这几个字真的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这几
个字。
片段二:句式训练,充满智慧
师:默读课文,找出小骆驼的妈妈说了几次话?哪一次的话说
得最有水平?为什么?
生:我认为“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
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这句话最有水平。
生:这是一句反问句,强调了骆驼脚掌的重要。
师:(指导读句,体会反问句的用处)提问:还有水平在哪儿?
生:用了对比。把骆驼的脚掌与小红马的脚掌进行比较。
生:中间还用了“多亏……如果……”来加以说明。
师:你能用“多亏……如果……”来说说驼峰、眼毛的作用吗”
生:多亏我们的驼峰,能贮存养料,如果我们的背也像小红马那样平坦,在沙漠里走不饿死才怪呢!
生:多亏我们的眼毛有两层,如果我们的眼毛也像小红马那样只有一层,那风沙就会刮进眼睛里了。
…… ……
这两个教学片段,都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亮点,给我们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风格,充满智慧的教学艺术。看似耍嘘头的范读,却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独具匠心;扎实有效的句式训练,让学生了解了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认识、思维水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要善于借助文本,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好奇心;要及时为学生解开症结,指点迷津,推动学生的思维进程;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