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 董文华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逐步由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故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中使命。 然纵观我国过去五十年的教育体制,我们不禁哑然了:过去五十年我们所实施的应试教育体制,极其忽视甚至严重背离了教育事业所必须肩负的这一“特殊的历史使命”。课堂教学实行“个体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突出了施教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及质量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学生作为“教的对象被推到了接受教育的客体地位。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施教者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极其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播,甚至“一言堂”、“满堂灌”,学生不管理解与否均要全盘接受死记硬背,以求在考试中能得高分,能“脱颖而出”能闯过升学的“独木桥”。
然而,我们发现尽管有些学生在被动接受教育中能闯过升学的“独木桥”,最终却都闯不过社会关,因为他们综合素质不高,实践能力差,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不适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所谓的“高分低能儿”正是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对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下的人才的评价。显然,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 的课堂教学模式,只顾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他们的可待续发展,忽略了教育应注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这一特殊的历史使命。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大诞辰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很显然,所谓创新,不仅仅表现为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更表现为一种追求变化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积极创造的心理取向,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的科学精神,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一种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新的教育理念的起点,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作为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科学地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从而全面地推行贯彻我国的素质教育方针呢?笔者认为,为人师表者首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革。而观念的改革,关键要从教师开始。邓小平同志曾说:“一所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人师表者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明确我们现在实施的是素质教育,明确当前社会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明确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型的人才,明确自己角色的转变(即由传统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居于主体地位,变为素质教育体制下的主导地位起着连接学生与知识系统的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明确我们的教育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以为祖国输送更高层次,更高素质的科技型人才。
只有老师转变了观念,才有可能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承担下来。
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曾明确指出:“每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一句话说明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为之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而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则更需如此。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空间,认真思考,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试想,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脸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会趋向紧张严肃,而师生之间的压抑感也会油然而生,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相反,教师教学态度若和蔼可亲,保持幽默,则学生上课必会尤如沐春风,浴雨露敢于表达,相互激荡,必可撞出创新的火花。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发扬民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自由的时间、空间去想象。教师在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进行创造性想象。根据某些课文言尽而意未尽的语言材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的多种结局,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大舞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提高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要求。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去寻找、去分析、去解决。这样,学生在观察、发现、思考、探索的实践中,就能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要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要敢于突破常规,敢于独立思考,从中得出自己的独特结论。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少些"小人之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
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供各种感官刺激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现代化的多媒体引入课堂,进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时代发展所趋,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飞跃。而且,这种多媒体教学,能创造思考的情境,制造良好的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能把一些静态物景动态化,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能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趣味化。这不仅极大地刺激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想像力,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钻研精神,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自主自觉地学习,被动创新为一种自主自觉追求创新的心理取向。
总之,开展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闯、敢于创新,不畏艰苦、不怕失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独创灵活,观察敏锐,善于发现,想像丰富,以创新为乐,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发展要求,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层次高水准高素质的创新型的科技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