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构建
◎ 邱启贵
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从过去一味的“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真正生活化的课堂。本文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等谈几点粗浅体会,目的是抛砖引玉。
一、课前精心准备,让课堂贴近生活
思想品德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教师应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题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调查所在的社区存在哪些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当地政府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先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找问题,查根源,进行更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寻找、思考行之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当“绿色公民”。这样在课前调查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在课堂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堂优化教学,让生活走进课堂
长期以来,有的思想品德课缺乏吸引力,就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引导学生做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重现思想品德课的独特魅力。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如九年级《感受身边的变化》教学时,我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以前发的各类票证、粮票、肉票等来说明,现在初中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的变化缺乏感性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又选用城市建筑的老照片,与目前城市建筑照片进行比较。这样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主要看是否做到了"三个结合":一看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帮学生拓展生活的经验。二看教学内容是否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内容要做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三看教学内容是否与课程资源结合起来,是否开发和利用了本地的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2、教学情景生活化。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才能,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如我在讲“礼仪展风采”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三军仪仗队在接受检阅时的录像,让他们欣赏仪仗队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看的,由几名学生上来学一下,让他们体验礼仪的风采。接着联系学校生活中的实际,作为中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展示我们的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让他们评价谁最能体现中学生的风采,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接着又让几名学生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确待客的礼仪要求,进一步让他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
3、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听众或观众,我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小品、歌曲、诗歌、故事、漫画、案例、角色扮演、游戏、演讲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内在生成。如我在讲《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时,设置了“在公共汽车上”、“同学生病时”等几个小品情境,先对小品中人物、情节等进行简单提示,让学生当堂编演,然后让学生对小品人物的言论、行为对照教材和自己进行评价。这种寓教于乐的课堂活动形式,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颇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生活化。
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为生活服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既要重视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将知识性考试与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和能力结合起来,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管理过程之中。在一堂课中,主要看是否使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做事。在评价方法上,我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教师审评的综合评价方式,加强平时检测记载和行为校正工作,在对学生评价时不以其对、错或最后评测作简单的评价。在每个学习阶段,以近期同前期作阶段性比较,看其是否进步,以其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最主要的内容。
三、课后注重实践,让课堂延伸生活
新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而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绝不是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要设计安排合理的实践活动将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扩展到社会上,力求使学生将课堂获得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为社会他人服务,这应该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最佳体现。这些实践活动可与以下几方面紧密相连。
1、与校园生活相联系。
丰富的校园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教材。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身边的校园生活,让生活说话,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我在教学“珍惜学习机会”时,要求学生课后自我反思:(1)列举校园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旷课、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破坏课堂纪律、中途辍学等)。(2)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作为同龄人,你准备怎样规劝他们?收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热爱学习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意识。
2、与家庭生活相联系。
家庭是每个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生活的生动多姿给每位学生带来酸、甜、苦、辣不同的生活体验。如果把家庭生活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请班上一名学生介绍他在妈妈生病期间精心照顾妈妈的事迹。学生们用心倾听着他的介绍,感受着他孝敬父母的真情,有的学生眼里还闪烁着感动的泪花。接着,我让学生交流“自己为父母做过些什么,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今后准备怎么做?”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学生们积极参与,相互竞赛,不仅在活动中提高了认识,而且在活动中也培养了良好习惯。
3、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为了不让他们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听众或观众,我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去深入社会生活。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生活即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源泉,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迸发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学习,在认知、技能、审美和情感上获得协调发展和提高,有效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稔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