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杨洪生
一、想象创新并非瞎编滥造
自“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以来”,“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成了作文教学中最时髦、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儿。这本无可非议,然而,想什么,怎么想,“度”在哪里,却少有问津。于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瞎编滥造,有悖生活常识的耸人听闻,远离道德伦理的荒诞情节,在一些作文(甚至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而这样的作文竟被视为“想象丰富”而倍加推崇。
为了廓清弥漫在作文教学中的这种“浮夸风”的迷雾,必须指出,想象创新必须基于现实的存在和超越。文章是以生活的真实为生命的,任何偏离社会轨道、违反生活逻辑的文章,不管它多么富有“想象”,都会因其失却真、善、美的内核而被弃之如废纸。
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一个美国儿童拾到了一个巨蛋,其结尾让人来续。一个美国孩子续说他们把蛋搬回家,后来孵化出来了里根总统。这种结尾可以说是想象得很出奇,但笔者认为这只能说是胡思乱想的离奇,不合事理、情理。假如以此作为范例来提倡敢于想象,只会是一种误导,到头来只会使作文创新成为什么都可以是,又什么都可以不是的玩艺儿。
培养直觉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一般说来,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成就的作家在写作方面,都有很好的直觉思维力,在创作中,有时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二、想象创新离不开灵感的培养
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从本质上说,直觉思维是思维发展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因此,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我校多年坚持编写《尖尖角》,把学生在作文中涌现出的美文佳作印发给学生,这就拓宽学生视野,获得可贵间接经验,事实证明,许多学生也确实从中产生了不少写作灵感。
三、想象创新离不开基本功
基本功就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题意、中心、内容、结构、语言、文体、字体”七个方面的内容,其基本核心在于文字运用的基本功,也正是韩愈老夫子所言“文从字顺各识职”的关键之点。作文时谁也不会按照条条框框行文,而真正起作用的恰是语感,紧追思路,任意为文,缀文成章,这是不可否认的作文的要义。
不能想象,一篇创意新颖但文理不通的文章能够得到读者的推崇;一篇想象奇特但语无伦次的作文能拿到高分。因此必须指出“不上树就想摘桃子”的做法是要不得的,离开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大谈作文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四、想象创新必须重视思维训练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
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目前高考、中考作文都要求有创意,可是真正有创意而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却凤毛麟角,大都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步人后尘,而“发人之所未发呢?”笔者认为,最必要的条件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常能令人耳目一新。对一些问题也可以从反面或对立面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反弹琵琶”。我们运用逆向思维就可以重新审视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熟语或警句,如“班门弄斧”指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对此人们一贯持否定、批评态度,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鼓励人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展示自己的实力,故提倡“弄斧必到班门”;再如“酒香也怕巷子深”;“忠言不必逆耳,良药未必苦口”;“没有异想,何来天开”;“马无夜草也肥,人无横财也富”;“严父不一定出孝子,严师不一定出高徒”;“走,并非上策”等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些逆向思维所得出的结论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想象作文是不依据任何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形象、表现个性化主题的结晶。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的个性和独创性的张扬,是不同于他人的主题精神的对象化和外化。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的。作文创新应该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挥了自身的想象能力,那么便是有创新。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