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李 文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优化形象思维、优化直觉思维、优化逻辑思维三个方面实践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小学数学教材和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目的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优化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形象思维是人的头脑中运用形象进行的思维,是借助直观形象事物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主要包括表象、联想、想象和感情等因素。小学生由于在生理上尚未发育成熟,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因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往往是直观形象思维,而这种思维也还仅仅局限在他们刚刚认识这个世界的小天地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所能理解的情境,借助于实物、教具、图表、模像、语言等直观手段提出一些寓意深刻、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想象力和思维力,逐步把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引渡到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
第一,语言直观。丰富学生表象,优化形象思维。例如,学习“圆” 概念,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形,让学生回答“像什么?”要求学生从天上、地下举出不同的例子。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向各个方向飞翔:“像天上金闪闪的太阳”,“像八月十五皎洁的月亮”,“像大轮船上面的救生圈”,“像生日蛋糕”,“像烧饼”,“像电灯的插座”,“像圆桌”……最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太阳、月亮、救生圈、蛋糕等等的形状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形代替它们呢?”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发明创造。这样从语言上的直观把问题由浅入深,由杂到精,生动活泼地层层引向深入,把思维与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学得有趣,知识也深刻在大脑中。
第二,实物直观,鼓励学生想象、联想,优化形象思维。例如,教学相对行程问题时,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地相对站立,让他们同时前进一步,然后提问:两人同时相同而行,两人的距离缩短了几步?(缩短了两步)从而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同时前进”,“相向而行”以及“速度和”等概念。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学生就能很快地把三个概念串起来透彻理解。
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多想象、多联想不仅是优化形象思维的有效途径,更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二、优化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一种整体的、简约的、跃进式的思维,它依靠对事物的直觉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对象,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思考,一下子触到问题的实质,找出了答案。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从三方面优化直观思维。
第一,形成熟练的数学技能,奠定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在以往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瞬时做出判断的思维形式。如果没有平时对问题的思考,没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作后盾,就不会有任何形象能够唤起直觉。教学中,我们给出的最基本的概念、法则、性质、数量关系以中心地位,在不断运用中加深理解,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逐渐形成技能,这就为直觉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学生的直觉思维。未来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它有助于学生简缩思维的过程或依据某些线索做出直觉判断。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尽量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如教学“克的认识”时,领学生分组到市场去调查,先估计测蔬菜水果的重量,再在台称上称一称,掌握识称、称物体重量的本领。这样,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深刻的经验,丰富了学生的直觉思维。
第三,在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训练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不同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我们不但要改革教学的结构,新授课前后有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而且还要专门设计了一些思维训练课,如联想训练、发散与聚合训练等。例如在教用四则运算和括号进行计算时,我设计了“3 3 3 3 3=1”,让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训练:
3×3÷(3+3+3)=1
(3-3)×3+3÷3=1
3÷3+(3-3)×3=1
3÷3+(3-3)÷3=1
(3×3-3)÷(3+3)=1
……
这是数学教师训练学生发散性、求异性思维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即一题多解的训练,这些训练都为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三、优化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的、有根据的思维。逻辑思维还是以概念为材料、以语言为载体、以抽象为特征、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推理,它是创造过程中的最终完成理论创建的过程。
一个基本性质的形成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通过前人常年累月的实践概括出来的。因此,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基本性质形成的思维方法,既要在培养学生尤其高年级的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第一,在学习数学的基本性质时,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它的结构特征,即条件和结论。无论什么样的基本性质,都是由条件和结论的。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基本性质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例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基本性质分两句,前句是条件,后句是结论,而条件中的关键词句是“都”、“相同”、“零除外”、要用“变化”的重复,正反例子的比较等方法把基本性质的结构及它的关键词句讲清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更深刻。
第二,要求学生了解基本性质的来源和推导过程,它的作用除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外,对于创新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每一个基本性质的形成、论证与确定都是经过创新思维和严密的科学的逻辑推理,学会了推导过程,就给了我们严谨的学习工作方法,从而使逻辑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
第三,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年级学生通过了五、六年的学习,知识掌握面逐渐宽阔,头脑思维活动更活跃,这就为高年级创新思维活动提供很好的条件。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极强,知识的纵横结构极严密。因此,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从纵横方面和多角度方面去思考和发散,从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创新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方式,是不同思维的互相结合,尤其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补充、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发展空间,优化各种思维形式,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全面提高小学的数学素质。
(作者单位:广西平南县平山镇四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