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教师要有一颗年轻的心
◎ 张德富
年轻的心是追逐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是办学成功的动力发动机,教师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才能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才能永不自满,才不会虚度时光,才会将自己的青春岁月贡献给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
人们都说:老年人是为昨天活着,中年人是为今天活着,而青年人是为明天活着。
为昨天活着的老年人,将生活的重心寄托在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中,他们的内心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重演自己当年的英武,从而弥补自己以往的遗憾。
为今天活着的中年人,特别注重现在自己的得失。积极进取的人仍在不断的奋斗中,消极颓废的人则坐待自己时来运转,在不断的等待中打发时光,让光阴一点一滴地流逝。
为明天活着的青年人,充满对未来的遐想,不断追求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即:正常人的思维:学什么,会什么,做什么要什么的人,所以成为平凡的人!而正确思维的人:我先知道要什么,再去做什么,不会就去学什么,所以造就了成功的人!有正确思维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甘愿付出任何代价。从而为发展学校的共同目标而奋斗不止。
学校的办学理念亦同于人,也有老年、中年和青年三种办学观念。如果一所学校的领导、教师仍为昨天活着,他们就会沉浸在对往日辉煌的眷恋中不能自拔。某某年在同行同类学校当中排行位居前列,某某届学生中考如何创造了奇迹,如数家珍。而对未来的目标(想法、看法、做法这叫三法定江山!)束之高阁,对发展则顺其自然。面对着学校的控留保学,生源大战等现实中岌岌可危的严重问题,却漠然处之,甚至惟恐被别人提起。于是面对学校存在的教育观念滞后,教师素质缺乏竞争力,学生生源紧缩等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文过饰非。这样的办学理念自然已走上老态龙钟的边缘,根本谈不上任何发展了。
因为每一所学校都会从如日中天之时步入中年。步入中年的学校为今天而活着,教育教学光环节节攀升,各种媒体频频报道,领导、教师则醉心于鲜花与掌声之中,家长的好评和上级领导的恭维中,他们却把“居安思危”的古训抛在脑后。或许有个别领导意识到了问题,却爱于繁荣的表象所迷惑,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不愿意采取措施断然解决,以致于积小疾而成大患。消极被动的中年学校领导、教师惧怕教育教学改革,因为改革便意味着动摇了领导班子成员的“今天”光环,改革需要冒风险,这与领导者的“恋今”惜旧情结格格不入。“今天”的辉煌让中年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自信心膨胀,倚重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而藐视一切,并妄图通过已有的经验包打天下。结果成功的经验恰恰变成了失败的原因,这就如同中午的太阳,因为地球的自转从东边的地平线攀爬到最高空,随之也因为地球的自转从高空跌落于西边的地平线之下。
只有具备青年人的心态去创办的学校,才能为明天而活。他们意识到学校正处在发展的初期,力量还很薄弱,只有发展壮大,才具备竞争的实力。但是学校创建时间的长短,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并不是衡量青年学校的标准,关键在于领导人是否具有年轻的一颗心。是否有为明天的教育事业兴旺发达而活的人才。如果领导人着眼于明天,他们敢于面对昨天的成败,今天的得失,也都泰然处之。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时刻装着学校的未来,明天永远在前面。所以青年心态的人管理学校,就像夸父追日一样,永不停止前进和脚步。为了明天的事业他们勇于改革、锐意创新,开辟了官滩中学教师讲坛,从《论语心得》中寻找思维的火花,在教师素质大赛中寻找教学成功的杠杆,在学生中开展《学三字经、做文明人》寻找教育的支点。因为前面有更美好的明天在鼓舞,还有什么好畏惧的呢?
只有为明天而活的年轻教师当领导,才会有办好学校的潜力,追求一流的教育教学生命力,他们将“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作为教师的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鞭策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年轻领导的心态是学校活水的源泉,是学校旺盛生命力的系统根源。树立百年品牌,创建百年老字号——离不开学校领导、教师的一颗年轻的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官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