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 杨贵坚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用语精练,意蕴丰富,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学习是初中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也是主要难点之一。在赏鉴古诗词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绪将藉由古诗词隽永诗句的引领,穿越岁月的长河,领略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体悟到作者彼时的创作心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引学生入情入境,以诵读为本,以运用为标掌握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执行,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更加强调语文素养。在初中阶段强化古诗词教学,能够起到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美学理念和素养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经典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然而,在当今社会,古诗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其本身较为晦涩难懂、文化内涵较为深厚等特性,使得学生在掌握古诗词方面存在巨大困难,使得我国在古诗词文化发展上出现断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不仅关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对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以激趣入境
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伟大的文化结晶,是国家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诗词学习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意境分析中学习、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寓意、情感。但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阶段,他们分析古诗词内容存在一定难度。想要转变这一现象,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实现情感升华,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创作意境中,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不论是初中诗词学习,还是其它方面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先决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教师教学策略的实行事半功倍。引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再与诗词的意境、韵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描述,感受到诗词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不知不觉也受到诗词的渲染。而要引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引导学生深入诗词意境出发,让学生身入其境、引人入胜,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桃花盛开的美好意境:阳春三月,桃花纷纷盛开,那粉红的的桃花,像娇羞的姑娘脸红的粉嫩。诗篇的开始,把学生引入一个唯美的桃花开放的境地,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桃花盛开的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引入《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诗句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也是讲述桃花盛开的美丽意境,不同的是,开篇之前描述的场景,现实中可以体验,而文中的场景,只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
二、以意象入情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诗歌的意象中,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意象通常不止一个,多个意象连接起来就形成意境,学生只有准确找出意象,感悟意境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深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的意象,然后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诗中的“春泥”“暖树”“燕”“莺”都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早春景象,而“浅草”“乱花”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早春的花草特点,整首诗歌通过早春的意象把西湖初春的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另外,教师在教学生巧抓意象,把握情感时,最好帮助学生把意象分类并理解特定的含义。比如: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诸如此类的还有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的“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又如“斜阳”这一意象,历来也被文人墨客们用来表现心中万千的愁绪,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诗人借斜阳和泛着金光的江水表达了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和望穿秋水的眼神。还有些意象,如笛、笙、箫等,通过人的参与,使情感显得更加哀怨缠绵,更能突出离别的苦、相思的深。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借助羌笛声巧妙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中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三、以诵读为本
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掌握知识,提升语感,接受文章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诗词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文章“情”铸成,诗人把情感寄托在字里行间,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非诵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诵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非诵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人的魅力。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启发学生进行富有节奏和感情色彩地诵读诗词,品味其情调,领略其精神,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诗词的意境大有裨益。诵读时不仅要注意节奏和音调,而且要根据诗词的内容和风格,读出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或凄楚哀婉,低沉感伤;或诙谐幽默,轻松活泼,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美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与美的和谐统一。
四、以运用为标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理解和领会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古诗词教学亦是如此。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要欣赏古诗词,还要在恰当的时候能运用古诗词来表明自己的感触,使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鉴于此,语文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具备古诗词应用能力。比如当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时能够用“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当遭受挫折时能够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鼓励自己;当与同学离别时能够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劝慰同学;当遭遇失意时能够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开解自己......初中生在人生阅历方面比较薄弱,他们对于古诗词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如果古诗词教学浅尝辄止,则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初衷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与鉴赏时更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实用的角度来学习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真正发挥古诗词的意义,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人生感悟层次的提升。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熟练掌握一套合理有效的诗词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语文素养尤为重要。教者只有着力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的吟哦讽诵、阅读感悟、品味鉴赏及实际运用的能力,诗词教学才会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