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实验教学 落实生物素质教育
◎ 王雪妮
生物学是一门集实验性、实践性及科学性于一身的自然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示出其二十一世纪领先科学的独特魄力。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一个突出表现。
一、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明确了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学生才能从根本上了解生物实验,引发学习兴趣,提升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好奇心强,但又缺乏对实验的认识。有些学生感觉实验课比较好玩,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科学的学习态度,加上生物实验在课程中所占比例较低,所以往往引不起学生的重视,这些现象给生物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些困难。所以,在生物实验课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的目的所在,更要让学生明确生物实验在生活、生产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例如,笔者在介绍显微物镜的应用时,向学生陈述了显微物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医生首先对疾病进行诊断,通过化验,然后将血细胞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进而得到医生的诊断结果。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显微物镜的发展进程及其在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应用,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秉持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进行生物实验学习研究。在生物实验学习中,教师要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将生物实验教学与其他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冲破传统束缚,培养学生独立能力
学生设计实验是教材只提出实验课题,而实验原理的运用、实验方法的采用、实验材料的选择装备、实验步骤的安排则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一种模式。传统的实验模式是根据教材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教师按部就班地独立完成实验的一种模式。为了使实验课上得更生动精彩,笔者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来操作控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动手动脑,心灵手巧。”
例如,在“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实验中,教材主要选用桃花为实验材料,但当时桃花尚未开放,怎么办呢?正当学生苦思冥想时,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马上意识到此时正是羊蹄甲盛开的季节,可选用它来代替桃花,实验效果更明显。因此,学生设计实验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体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对其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作适当的点拨。学生设计实验模式还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野生动物的保护”实验中,学生可以用不同方式设计实验方案,喜欢集邮的学生会发现部分邮票以珍稀野生动物为图案,并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有的学生则对农贸市场、酒楼、宾馆等出售受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设计实验模式的优越性,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加强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以及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创新的实验活动。课外小实验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不迷信,不墨守成规,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独立思考,大胆探求,独具匠心。并且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因此,课外小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特性与特长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学生亲自动手,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操作疑问,通过不断地检验练习,由不熟练到熟练,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课外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生物学常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
如,在学习“植物营养繁殖”时,教师特意组织学生课外进行种植马铃薯、柳树扦插以及草莓压条栽培的实验,可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爱好以及条件来挑选其中的一项来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在课外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且向自个的爸爸妈妈学习,向有经验的农民进行讨教,在天然的实验田当中大胆地求证课本上的知识,不断地探究生物的奇特性,既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办法,又领会到了劳作的趣味,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小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综上可知,鉴于当前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育。而教育的本身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就要积极的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营造参与氛围,构建实践活动主线、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参与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很好的响应当前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少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