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创造过程
◎ 王彩虹
摘要:搞好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变教学过程为创造过程,就要做到:1、激发创新兴趣,启迪创新思维;2、丰富语文活动的形式,培养创新能力;3、改革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初中语文
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创造精神,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对语文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何搞好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变教学过程为创造过程,我的体会如下:
一、激发创新兴趣,启迪创新思维
1.营造宽松、理想的学习空间。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广阔的自由天地,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他们的主体精神,敢于并善于打破常规,注重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应十分注重营造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氛围。在教室的布置上,将文学性与艺术性熔为一体,栏语、专栏相映成趣,板报、展评蓬筚生辉。课间,让学生读读书,看看报,讨论佳作妙句。课外,激励学生留意宣传条幅、广告、商标等,注意语言的准确、精炼、形象。总之,力求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优秀语言文字的文化氛围之中,让学生从方方面面关注语文,感悟语文,启迪思维,培养创造精神。
2.尝试成功的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而且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表扬,让学生们始终处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从而更加热爱语文,乐于创新。一次绝妙的问题解答,一篇优秀的学生作文,一点小小的“闪光”与进步,都应当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的契机,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成功。
3.制造悬念,发展创新思维。创造力来自创新思维,养成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有意制造种种悬念,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观察生活、进行创新的良好方法。教师要在每节课都应适时地提出一些较为灵活的富于启示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让学生为《孔乙己》、《范进中举》写续篇;让学生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沁园春·雪》等古诗词名篇用散文化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也才能不盲从前人的结论,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断提高创新水平。
二、丰富语文活动的形式,培养创新能力
1.讨论活动。建立一个鼓励创造性的环境气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语文教材每单元的语文活动或具体课文设计讨论题目: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三拳”描写妙在哪里;通过《怎样丢掉学生腔》谈口语和书面语的利与弊等。展开讨论、辨论活动,可一举多得:一是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可以互相借鉴学习成果;三是可以调动集体智慧;四是可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讨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有了怀疑才会滋生创新的胚芽,结出创新的硕果。
2.模仿活动。任何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平时结合课文内容的模仿训练应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创新训练方法。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学生明白“从……到……”的句式,既可表示时间的推移,也要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仿写“从……到……”的句子。学习了散文名篇《春》后,可让学生按其结构方式仿写《秋》、《冬》,以此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仿可从多方面进行,或模仿词语的精确运用,或模仿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句子,或进行段落、片断模仿,或进行整篇模仿,或模仿内容,或模仿写法等。
3.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经过实践才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初中语文课的实践活动阅读活动、说话活动、写作活动、应用性写作活动等,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可以通过举办人物介绍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创新能力。
4.评比活动。经常性地开展评比活动,如作业讲评、作文讲评,每次都能如实地给予优、良、中、差的评价。每次课堂作文都能在学生明白写作要求的基础上高效地完成,并且让学生记住每次作文所用的时间,每次都和上次比较,和同学比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创造和创新的乐趣。评比活动要注意目的性、计划性、时间性、时效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研究性学习
1.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填鸭式”、“满堂灌”等早已不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无论是两千年前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还是今天众多名师总结出的“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留一层窗户纸让学生去捅穿”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注意启发式、研究性的学习。当前流行的目标教学法、主体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模式无不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科学性,只有科学合理地学习这些教学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日臻完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通过设计语文活动来实现语文课的创新。魏书生说:“每节课让学生都有笑声,让学生都动起来。”结合初中语文“语言实际应用”的教学,我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简明、连贯、得体的说话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标语、广告词的写作训练。给学校食堂拟写的标语中,有“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校是我家,爱惜靠大家”等佳句,达到了训练要求,效果甚佳。
3.注重学法指导,讲究点拨艺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习方法。”陶行知的这句话道理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只有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才能推陈出新,“画龙点睛”,“点铁成金”。点拨既可以是学习内容上的点拨,也可以是课堂外的点拨。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它就必须点课文精彩处,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点学法中的妙处,点学生容易忽视或出错的地方。如在教学《醉人的春夜》时,教师先用曲线图把陈静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标示出来;《变色龙》教学时,把奥楚蔑洛夫六次变化的语句找出来,经过如此点拨、引导,难点疑点迎刃而解,学生才明白前者是侧面描写,后者是正面描写。学生因此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另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更新教学手段,引进现代教学技术,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使用录音、录像、影碟、多媒体,在不同体裁的课文教学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应。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