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思品课堂
◎ 闫书凤
为了直面新课程,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人格的成熟、知识的全面掌握与运用,已成为我们教师必须全面考虑的问题。本篇论文将就新课改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深深懂得,不管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多么动听,只有学生介入了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知识不是教师赐予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掌握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因此,在思品教学中应重视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从思品知识本身的趣味性入手,去吸引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
2、结合日常生活、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变革等,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把思品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三峡工程、城市建设、环境问题、诚信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同课本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学生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学习,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及丰厚非智力因素。
3、把丰富的学校生活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丰富的学校生活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找到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的“活教材”,关注身边的生活情景,让生活说话,力求使“教育无痕”,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4、重视直观教学、电化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直观教具、投影、电视、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都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
5、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习。 按照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即不但用旧的、巳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的知识,建立新的更高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再创造。
二、在思品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创新是有方向、有目的、有任务的。我认为,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坚持办学的方向性原则,才能培养出乐于为人民服务、愿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人才。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鼓励和尊重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劳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安于课本上的现成结论,呆读死记,更不能以“权威”自居,用种种框框限制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去获取新的知识。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让他们在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施展才能,从而逐步尝到创造性运用知识的甜头,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能促使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
2、创设情境,发展创新思维。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肯定索然无味。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在思品课教学中注意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课堂讨论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走出课堂,拓展创新空间。《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居于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变为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思品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
三、奉献无私师爱,促进学生成长。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作为教师,必须将爱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向他们,让这些祖国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1、营造“家”的温馨,找回“家”的感觉。
孩子最希望的是现有家庭成员的和睦与融洽。学校和老师可以让孩子找到“家”的感觉,为他们营造一个舒适而温馨的“大家庭”。
2、做好家、校沟通,让花儿开得更艳。
学生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把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开诚布公,说明长此以往,将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醒家长孩子心理很容易受伤害的地方,努力在学生与其家长间架起理解的桥梁。我班学生梁某自从父母离异后,心灵受到了创伤,平常活泼多言的孩子从此沉默了许多。发现上述情况,我经常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告诉家长,应鼓励孩子大胆地交朋友,参加集体的各类活动;要求孩子周围的同学、亲友多与孩子交往,或为他们的交往提供条件和方便。与此同时,我为这些学生创造交往机会,使他们消除心中的顾虑,改善人际关系。
四、心理素质培养尤为重要。
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位置,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直接影响和制约作用。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课,从教育内容到教育目标,无不肩负着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
1、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不让学生说出来,教育就缺乏针对性 ,难以收到实效,而且还会由于缺乏强烈的共鸣,难以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以致让某些消极因素继续滋长,成为继续教育的障碍,也不可能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不扣帽子,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
2、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努力把握住思品教育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为接受德育影响准备好充分的内部条件,从而提高了德育实效,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从当前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从学生心灵需求出发,把德育工作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我开展多层面的规范养成教育,以个人卫生、仪表仪容的检查和“文明生”的评比促养成,以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和规则、法纪教育强规范。在形式上则通过讨论会、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尊师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和老师平等对话,向老师提问和发表异议。注意学生的心灵需求,以学生能够平等参与的体验活动为主要载体, 把培养学生品德,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放在第一位。从学生心灵要求出发,开辟更多的体验课堂。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夏官营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