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地理教学的情景创设
◎ 吴福进
一节比较成功的地理课必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而一个好的情景创设是有一个好的开头的必要条件,“创设情景”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一个含有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方法的情景,也是新的地理知识产生的背景,它不仅能激发地理问题的提出,也能为地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经验,就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从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出发设计情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地理学科的“生活性”特征:“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应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地理学科这一特征来设计教学情境。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问题,会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课堂热闹、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把问题设计巧妙、精当。如学习“地球的自转”时,课前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早晨上课时间是8:00,你猜猜此时新疆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的上课时间?”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是同样的时间,当教师公布正确的答案“9点20”时,顿时,学生们大都瞪大眼睛、张大吃惊的嘴为之诧异。这样,学生自然地对“时差”这个概念产生很大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后续愉快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利用实物模型试验演示,形象地再现地理现象及演变过程
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模型,它能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初中地理知识主要阐述了地球的基本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借助实物模型试验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形成激发学生去感知、体验、观察、研究和发现的良好情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知识时,可用圆形红色粘纸贴在地球仪上表示某地,用一张中间被掏空(圆形,直径与地球仪相同)的硬纸板夹在地球仪上表示昼夜半径的分界,一位同学站在一定位置,其头表示太阳,创设这样的情景来加以说明,简单易行,学生主动参与,易于理解。
三、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创设情景,优化课堂教学
学习地理,最关键的是要学会看懂地图。而地图是静态图片,上面承载了国家、地名、山川、河流、地貌等丰富的信息,旁边还配有较小的文字说明、比例尺、地图符号。这些知识对初一、二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不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丰富的多媒体工具,如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录像、电子白板、Led屏幕电视、计算机等拥有的特殊效果,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依据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又是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如太阳的组成结构、地壳的组成、板块的运动等,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再设计一些学生参与互动的环节的课件来突破。又如学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可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不仅能记住我国有56个民族,还能从中领会我国的民族政策。再在“新疆”一节教学中,可再现下面几幅画面:新疆音乐舞蹈、沙漠驼影、天山雪峰、天池、森林、草场、新疆葡萄、塔里木河等,在此基础上质疑设问,创设情景,共同讨论。
根据学生的年龄、地域环境、生活习性、学习习惯等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一些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能亲身体验的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情境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大胆革新,积极尝试,精心创设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使之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只要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断探索、总结、更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茨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