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课堂 “问题教学”初探
◎ 李新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良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课堂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按学生学习情况分成若干个问题,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一、全面了解教学,精心设计是关键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方方面面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紧扣教学目的,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利用身边的具体事实或与同学讨论或与同学共同操作,来挖掘问题的结果并思考、寻找科学规律,总结规律。问题的设计不应只应注重结论,应注重体现动态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或用操作的方式去寻求问题内在的规律性,故精心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问题的设计更应注重其发现的过程,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其次是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甚至让学生大胆地猜想、猜测自己认为的好的方式方法,用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学生,顺其道而行之。
三、所提的问题要有普遍性
问题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会造成冷场,达不到目的,过浅对答如流,无助于思维的锻炼。国外研究表明:探测问题的难度可用公式:1减去(通过的人数除以全班人数)来算,如果得数在0.3——0.8就可视为适中,如果得数在0.3以下或超过0.8则是要求太低或过高。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要依据内容设计,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生达到逐步理解,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进行迁移。又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所以提问应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都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五、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同时,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六、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从而转换师生的角色
其本质是课堂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主。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也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者,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出来,充当"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学生间共同活动的任务。由于增加了学生间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即使原先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只是听教师"问"与"说",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论"。会对教师的教提出建议,他们的主动性已经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发生"教师听学生指挥"的现象,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逐渐养成了从善如流的豁达态度。
六、所提出的问题将知识,实际相融合
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融合。而不是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就充满知识和需要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在书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也不是简单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检验,并发现问题,重新解决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知识内容,同时,提高和完善自己。
总之,提问与被提问的灵活运用,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在提问的过程中,忌烦,燥,更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盲目地提高、提问,或者说,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其实,有时恰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学生的答案和结果,要有理智地评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科学,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机智,勇敢,将教学实实在在的延伸。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