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班主任关爱留守学生的有效方法
◎ 黄小林
摘要: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同样,教师也爱自己的学生,也希望把自己的学生塑造好。可是,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本文从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守护留守学生失落的心灵、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用温暖去关爱留守学生、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学生教育上的特殊作用四个方面探讨农村小学如何关爱留守学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有效方法
都说一个好妈妈胜过一个好教师。但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教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祖辈的身上。然而由于知识结构的薄弱和欠缺,给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可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把这些孩子教育好,我们才能心安理得。下面本人浅谈一下如何对待留守学生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学生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所有教师均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要根据留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留守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使留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
第二、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他们在留守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城市学校应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入学机会,使他们能享受到完备的教育资源,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留守学生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守护留守学生失落的心灵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学生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学生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班级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用温暖去关爱留守学生
1、关爱留守学生,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学生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2、视留守学生为亲人,贴近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
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学生的思想深处。留守学生因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无法得到及时的宣泄。有的学生选择了上网和不健康的书籍作为情感的替代品,这样的现象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问题。此时,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他就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
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学生的真实生活。爷爷奶奶的照顾很多时候仅仅是满足留守学生的吃和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顾及很少。此时,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学生的真实生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与其监护人沟通的同时,主动地承担一部分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学生都会很高兴,他会从心里觉得你是个可亲的老师、朋友,也会回报你优异的表现;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学生。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学生,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班主任切不可施行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作风。这样学生会越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越发产生羞愧、自卑、不思进取、逆反等心理,和你的距离只能越来越遥远。
3、以博大的胸怀看待留守学生身上的问题
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因而班主任应有博大的胸襟来对待留守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那些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出现反复现象是难免的。班主任应冷静对待,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及时启发诱导他改正错误,切忌急躁而前功尽弃。
四、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学生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如“每月给父母一封信”活动。鼓励“留守学生”每个月写一封信给在外地的父母,并要求父母要回信。通过书信往来减轻“留守学生”的孤独感,加强爱的教育。同时还可开展“每半月一个电话”活动,鼓励留守学生多和父母打电话,学会向父母汇报在校在家情况,让外出的父母不用担心。
如“感恩之心”活动。可组织全校学生集中开会,让“留守学生”代表上台演讲,说说他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和父母之间的一些故事。同时,邀请部分外出家长代表也上台谈谈他们在外地时是如何想念在家的孩子,在外地的生活状况,他们外出的原因等。让我们的“留守学生”感受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懂得节约用钱、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等就是对外出父母最大的支持,最大的爱。
如“向家长汇报”活动。学校可因地制宜,每半个学期给“留守学生”的父母寄上一份该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的报告,并可提出对其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建议。如“一帮一或一帮多”活动。鼓励有经验的教师,校外辅导员等联系帮助“留守学生”,从学生上、生活上、心理上去真正关心他们。可结合学校日常活动给“留守学生”展示的舞台。如校运动会、校艺术周,尽可能让所有“留守学生”都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尽一切可能用集体的力量去帮助所有“留守学生”让他们不再觉得孤独,重塑自信心,融入到集体中,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少年。“留守学生”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少先队组织要先行一步,用星星火炬照亮“留守学生”的心灵。要多关心“留守学生”,多帮助“留守学生”,多用爱去滋润他们,让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阳光和雨露,拥有温馨和亲情,拥有微笑和快乐!
总之,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在思想、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班主任要多关心他们,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多对他们给予帮助,要能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内在的热情,使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克服困难,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对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万福小学)